个人简介
48级正大时期校友李春发,男,1929年出生,字芳基,笔名田丁,江西余干人,离休干部。1949年7月参加工作,1991年6月离休。离休前,曾任宜春大学党委委员、党委宣传部副部长、《赣中报》副总编辑、中共安义县委书记、中共南昌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等职务。离休后,曾任中国楹联学会顾问、江西省老年书画协会副会长、江西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南昌市老年书画协会会长、南昌市诗词学会会长等职务。
【导言】
李春发,年逾九十的他依然精神矍铄,言谈举止中自然流露着他那翰墨诗情。他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恪守本心,风清气正;他在离休之年重拾儿时旧梦,意秉盛唐气脉,心向魏晋风骨;他于闲暇之际心骋艺海,在格律韵脚中侵寻人生意味。他,是我们的老学长,也是时代的艺术家,更是人民的好干部。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他在时间卷轴上书写下的故事吧!
李春发当时还是国立中正大学的一名学生。一天,天刚微亮,他偶然发现宿舍楼下张贴了一些小报(应是当时从事地下党工作的同学所贴),上面的内容是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党的工作重心将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党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劳动群众,准备各项事业的建设。看到共产党已开始着手革命胜利后的各项事务,他恍然大悟,共产党即将解放全中国,战争很快便结束了,期盼已久的和平将至。
年轻时的李春发夫妇合影
为了尽早了解政治时局,李春发每天都早早地起床,趁着人少时阅读墙上的小报。当知晓人民解放军即将横渡长江时,喜不自胜的李春发感到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随后不久,南昌城终于迎来了解放,李春发和同学们赶往望城岗迎接解放军的到来,手中挥舞着小旗,眼里噙着泪水,内心更是百感交集,激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刚离休时的李春发在海南留影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令李春发始终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解放前不久,学校食堂张贴了一张布告,上面写着拖欠伙食费的同学名单,他的名字就在其中。「我是一个穷孩子,当时连读书的钱都是家里从别处借的。」除家庭本身经济困难之外,战乱时期汽车停运、交通不便,缺少了家中的补给,李春发当时更是身无分文。
正当李春发不知所措时,学生会的同学告诉他们可以帮食堂砍柴以抵还所欠伙食费。听到这个消息,他十分惊喜,二话不说便与同欠伙食费的同学扛着斧头一同上山砍柴,尽管辛苦劳累,但总算将拖欠已久的伙食费问题解决。求学的艰辛、战乱给生活所带来的诸多不便,都让他无比期待战争胜利的到来。
刚离休时的李春发在家中客厅阅读
李春发自小爱好诗词书法,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父亲的影响。李春发的父亲虽是个农民,但却上过几年私塾,即使是种地,平日里一得空也会读书、写字。李春发幼年时期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学习《千家诗》,直至今日,他依然能够流利背出,「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这是《千家诗》的第一篇,我一直都清楚地记得。」除此之外,李春发还常常临摹父亲写的字,他说,这是他学习书法的第一步。
李春发回忆道,父亲对他的要求十分严格,每天晚上都需在房间内大声朗读且让父亲听见声音,倘若声音小了,父亲便会前来询问情况,李春发因此不敢有丝毫懈怠。当时家里没有条件买书,李春发阅读的书籍大多是父亲看过的,父亲会把他的读书心得与其他见闻耐心教授与李春发,这是他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源泉,父亲也因此成为了李春发学习成长之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当然,也是最重要的一任。
在父亲的指导和影响下,诗词书法逐渐成为了李春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生的宝贵财富陪伴着他。如今,李春发虽已年逾九十却依然笔耕不辍,每天都会在家中书房待上几个小时,沉浸于诗书艺术之中,“喜有诗书度夕年”正是李春发当下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春发在家中书房内进行书法创作
短暂的相处中,李春发多次向我们谈及“为人民服务”,原来,他在离休前曾担任过多种社会职务,工作履历十分丰富,工作期间更是认真负责,是一名人民的好干部。在采访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李春发家中客厅的墙面上悬挂着几幅书法作品,其中,有一幅写着“简我出处,祝君康宁”的书法作品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这时,李春发笑了笑,指着那幅与众不同的作品告诉我们,这是“孩儿体”石鼓文,是陶博吾先生(中国诗、书、画大家,被列入20世纪100年间最杰出的20位中国书法家之一)赠予他的,并打起精神向我们讲述这段多年前的故事。
我们向李春发了解到,陶博吾之所以写下“简我出处”四字,是想感谢他帮助自己澄清了长久以来被众人误会的身份。文革期间陶博吾在立场问题上受到冤枉,长期被视作“反革命份子”,阐明身份对于当时从事普通人民教师职业的陶博吾而言,简直是无能为力。待到文革结束乃至改革开放之时,却仍没有人替他落实政策。
1983年,李春发来到南昌工作,在一次例行的工作会议上,他偶然知晓了真实情况——仍有一大批知识分子及老干部尚未得到应有的政策落实。李春发感到不可思议的同时,立马召集相关工作人员,与他们一同连加几个月的夜班,替包括陶博吾在内的一批文革期间蒙受冤屈的知识分子及老干部讲明了出身,恢复名誉、补发工资,样样落实到位,一上任便迅速完成了长久以来未经着手的政策落实工作。
陶博吾先生画像
可以说,正是李春发的工作热忱、心系群众让本置身于贫困饥饿之中的陶先生一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于是陶博吾一直记着李春发的恩情,在九十四岁高龄、卧病在床之际,仍坚持提笔为帮助过自己的李春发写下了这幅作品,并以“祝君康宁”四字表达了对李春发的真挚祝福。这幅突如其来的作品让他感到惊讶却也惊喜,原来自己的付出有人始终记在心里。李春发回忆道,自己多年前曾无意中知晓陶博吾也在当时那份落实政策的名单之中,马上打听消息前往其家中看望身体抱恙的陶先生,他的热情欢迎始终让自己难以忘怀。
李春发离休后因种种机缘参与了电视剧《联林珍奇》的制作,在其中担任文学顾问与总监制。《联林珍奇》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对联”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意义重大,然而这部剧的创作过程并不那么顺利,甚至几经波折、命运多舛。不但最初的剧本没有得到当时相关领导的肯定,资金的筹集及周转过程也并不那么顺利,中途甚至出现了演员因知晓剧组资金不足而罢工的问题,剧组不得已停拍。李春发于是出面联系早已协商好的赞助商,表示希望他们尽快按相关协议提供资金以支持剧组继续开展拍摄工作。终于,《联林珍奇》在重重关卡中完成录制。
李春发夫妇与《联林珍奇》演员合影
可喜的是,《联林珍奇》播出后反响极佳,风靡一时。一次,李春发去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活动,当地人们听说是《联林珍奇》的剧组创作人员,纷纷赶来向李春发要签名题字,馆内很快便挤满了人,以至于不少人只能在文化宫外排队等待。据李春发回忆,排队从早上持续到下午三四点,他尚未来得及坐下吃一顿午饭。
《联林珍奇》的拍摄经历对李春发的人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坦言道这段经历对自己的晚年生活有着极大影响,他开始深入了解诗书艺术,全身心地投入到诗词书法创作之中。除去自身对艺术的终生追求外,李春发还不遗余力地推动南昌市老年文化艺术的发展。经过不懈努力,他团结了一批老年艺术文化爱好者,组建了南昌市老年书画协会和南昌市诗词协会,领衔开辟了南昌市老年诗、书、画创作的新天地。李春发虽早已离休,却从未闲着,临池不辍,乐此不疲,不断学习与钻研古典诗词与书法艺术,始终对诗书艺术怀着一颗赤忱之心。
李春发在其书法作品展开幕式上致辞
在李春发心中,母校始终是如母亲一般的存在。当我们问及为什么会想到将自己的书法集捐赠给母校时,他告诉我们,「母校是知识的来源,是人生的重要起点,人的知识,第一从父母那里来,第二就是老师。学习做人做事,没有一个人是不向老师学习的,一个人要记住他的父母,当然也要记住他的老师,记得自己的母校。我这次之所以要捐赠我自己的书法集,就是记得也是纪念母校对我的恩情,感谢母校对我的教育。」从国立中正大学毕业多年,李春发时常惦念着母校,时不时和校友们相约回来看看,这回,更是为母校捐赠了100本书法作品集。
李春发为母校捐赠的书法作品集
谈及对江西师范大学的祝愿,他说道,「祝愿母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更快更好地发展,继往开来,教育培养出更多的学问家、教育家,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作为师范类大学,主要对象是培养优秀的教师,那更是培养母机、培养制造人才的人才,这可是很重要的。祝愿母校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李春发在寄语母校学子时,结合自身经历与感悟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们现在这些年轻的学生,最重要的就在于立志,要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信念,从国家层面来说,就是要为中国梦实现做出贡献,另外,要尊重老师,尊重知识,要多读书,有志还要有行,如果你打算要成就理想事业,不仅要有想法,还要勤于学习,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当你读完一本书或者去哪里游玩,你应当把心中所想记录下来,再加以研究,这样你的思想就会有所提高,将来参加工作,就会得心应手。」
李春发夫妇受《老友》杂志之邀拍摄封面
德修岁月仁增寿, 诗赋风云笔写真。李春发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潜心艺术、虚怀若谷,这也许正是其虽年逾九十而仍精神矍铄的奥秘所在吧。母校在此祝愿他松鹤长春,欢乐远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