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家国情深

发布者:谢慧勇发布时间:2019-10-29浏览次数:71

【编者按】

初见张英荃,年过九十的老人仍旧容光焕发,缓缓迈着稳健的步伐,仿佛从岁月里走来。他的眉间,有时代的刻印,承载了一段风云过往;他的身上,也有年轻人的热血,骐骥伏枥,志在千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听他娓娓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1.jpg

(张英荃近照)


个人简介

44级正大时期校友张英荃,男,1927年生,江西波阳人。1944年考入国立中正大学,后任学生自治会主席。1948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曾参加中医函授两年。建国初期,从事生物制品之制造与研究,任江西生物药品制造厂技术厂高级工程师。同时也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会员,微生物学学会会员,遗传学学会会员,美国国家科学促进会会员。

s1.png

1927年,张英荃在北京出生,在八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五。他幼年随父亲生活在上海,后来因为战争辗转至江西,在赣州读了两年中学之后考入国立中正大学,来到南昌。离校后他曾去到江苏、北京等地参与革命工作,最后又回到江西,定居南昌。

s2.png

1944年,17岁的张英荃考取了国立中正大学,离家来到南昌,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此拉开序幕。

他选择国立中正大学是一种偶然,但成为一名战士却是那个年代的必然。


入校时的张英荃是个幼稚的少年,被同学好奇地问着是不是来读附中。到了大三,他已经成长为一个成熟而有领导力的人,脱去了稚气,不变的是初心。在校期间,他受左派朋友的影响,认识到蒋介石的错误行为,改变原先的思想,与进步学生们一起争得了学生自治会的领导权。


2.jpg


国立中正大学成立初期的学生会干部是由训导处直接指派三青团员担任,那时的学生会被牢牢控制在国民党手中,而认识到学生会领导权对学生运动重要性的张英荃等进步学生提出了要通过普选方式选举学生会的要求。这个提议被国民党一派认同,于是在换届之时,学生会进行了一场以张英荃为代表的进步学生和以国民党员冯超常为代表的“正光”竞选团之间的竞选斗争。


令张英荃印象深刻的是,尽管代表反动势力的正光竞选团装备齐全,竞选经济条件阔绰,但不得民心的“正光”代表团团长国民党员冯超常竟然在演讲过程中忘词,没有讲完就被哄下台了。“张英荃竞选团公布宣言政纲,高举民主科学大旗,并提出要为建立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而奋斗”。最终,张英荃竞选团以693票比412票赢得选举,「这个票数我现在还记得」,他谈起竞选结果,仍是非常自豪。「这个普选结果直接宣告了国民党在学校的失败,开创了民主进步力量掌握学生自治会领导的新局面。」人心向背决定选举的成败,竞选学生会大获全胜,使他更坚定地相信自己的道路选择是正确的。

s3.png

当选学生会主席后,除去上课时间,张英荃一心扑在学生运动上。他趁放寒假的机会去到上海,与中共领导的秘密组织中国学生联合会(全国学联)取得联系,并与全国学联组织部部长陈迈进行交谈,对今后学生运动怎么组织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在全国学联的指示下,回到中正大学的张英荃于一九四八年春季开学不久同几位学生运动活动分子创建了学生运动秘密核心组织——「绿社」。「作为团结和发展进步力量的核心,在争自治反迫害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九四七年冬,内战导致民不聊生,上海学生首先发起救饥救寒运动,张英荃领导中正大学学生自治会也参与其中,并与南昌市内其它专科以上学校学生成立了救饥救寒联合会,进行募捐赈济活动。当时街上的灾民成千上万,个个都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这个运动无情地揭露了当时在国民党统治下中国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缺衣少食的情况。张英荃谈到当时的场景时仍然十分心痛。学生们在课余时间,通过擦皮鞋、拉黄包车等方式凭借自己的能力赚取微薄的报酬,再将赚取的钱财作为救济金发放给灾民。这让他意识到「过去待在大学的小天地里,社会的贫困面貌,我们看到的很少,参加救饥救寒运动后,亲眼看到城乡同胞挣扎在死亡线上,盖的是烂棉絮,吃的是糠菜饭,才真正理解到为什么要反饥饿反内战」。


3.jpg

1948年,在距离毕业前两周时,张英荃因为领导学生运动,以鼓动学潮罪名被开除。然而他表示并不后悔。「革命嘛,在乎这个东西还能革命吗?解放以后,共产党的大学补发了毕业证书,当时被开除根本不在乎这些事情,除了革命,学籍这些事情都无所谓。」不在意学籍,不在乎安危,这正是他们一代人的爱国情怀。

s4.png

离开学校后的张英荃来到苏北解放区,进入江苏盐城的革命干部学校——华中大学,并在该校参加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他代表南昌学生前往北京参加中华全国学生第十四届代表大会,并见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领导人。后来张英荃由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派赴江西团省委,几年后被安排做了团校教育长,后因为技术归队转到生物药品制造厂担任副厂长,直到离休。

4.jpg

于张英荃而言,「当时的那些愿望现在都实现了,在共产党领导下,整个中国变了样。」

s5.png

1987年,张英荃离休,专注学术研究。他因为在医院中看到许多婴儿体弱、夭折等情况,所以萌生了写一本关于“优生优育”书籍的想法。他申请了五千元研究基金,一个人跑了十几个省份,几百家医院,统计数据,调查研究。1996年,《宇宙环境优生原理》一书出版,它是张英荃几十年的呕心沥血之作。

5.jpg

全书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论证“天人相应”,第二到四章分别通过对“太阳活动周期”“地球磁场”等的介绍,建立宇宙环境与人的联系,第五章主要探讨“影响后代身体素质的各种因素”,第六章为本书重点,分析了宇宙环境与优生的关系,并针对受孕时间选择和体质阴阳偏盛的补救措施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除此之外,张英荃还因一篇关于癌症的论文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编入二千杰出科学家传记名录。


6.jpg

张英荃说,「年轻人如果时时选择明哲保身,那他这一生做不成什么事。年轻人得要有一股干劲。」

s6.png

当被问及对当下学弟学妹的建议时,他认真地说道:「现在的学生有这么好的条件,我希望大家能认真学习,全身心放在学习上,学习更多建设新中国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母校八十周年的祝愿,他微笑道:「我希望母校多培养一些卓越的科学家,并且希望今后在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中,有几个江西师范大学的校友。」


无数英雄涌四方,人间正气存古今。几千年来,人们对家国的热望是一股滚烫的激流,张英荃校友的家国情怀同样也令人奋发鼓舞,让我们感受到奔涌不息的情感力量。祝福张英荃校友身心康泰,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