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得再远 也不忘来时的路

发布者:谢慧勇发布时间:2019-11-20浏览次数:70

个人简介


1.jpg


60级师院时期校友李立功,男,1943年出生,江西宜丰人。1964年江西师范学院物理系毕业,曾担任莲花县委党校教员,吉安地委党校副校长,中共吉安市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广播电视厅厅长,江西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江西省新闻学会会长,南昌大学兼职教授。


【导言】

那是一个好天气,明媚灿烂。青山湖波光粼粼,垂柳依依。一位七旬老人缓缓走进指挥塔楼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温文尔雅,时光带走了他青春的容貌,却沉淀下一个沉稳的灵魂。花朝月夕,如诗如画,让我们顺着青山湖水一起走进李立功的回忆。


“我的启蒙教育是在师院完成的”


大学总是让人心生期待,李立功也不例外。怀着对师大的向往与好奇,在1960年9月,李立功走进校园,开启了他人生中的一段美好时光。提及大学生活,李立功感慨地说道,在师大的四年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为以后的人生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进入大学的李立功,虽然学习的是物理,可仍然没有放弃对文科尤其是政治的喜爱,在努力学习物理知识之外,以饱满的热情参与政治讨论。李立功回忆起了六十年代的“反修大辩论”,那时的中国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大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投身政治活动,热爱政治的李立功也不例外。

2.jpg

大学时期


“当时的政治空气非常好,同学们非常关心政治,这种高度的政治热情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也给了我很深的影响”。当时有很多的探讨中苏矛盾的文章,《九评》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个系列。当时《九评》的火热程度足以让一群物理专业的学生半夜赶往物理楼里,在唯一的收音机旁准时收听慷慨激昂的《九评》。回头看。虽然五十多年后,《九评》的观点并不完全正确,但这种政治热情影响了一代人。


3.jpg

    64届师院物理系毕业照(三排右六为李立功)


“到了七十多岁了,最值得怀念的还是当时在师大的学习生活。”师大对李立功来说不仅仅是政治启蒙的地方,还是记录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的地方。时隔五十多年,李立功还能清晰地记得当年到白马山农场劳动的日子,记得当年饥荒时第一次在学校空地上种空心菜的日子,记得第一次种红薯的日子,记得在第一第二教学大楼内上课的情景。岁月悠悠情依旧,那些青涩的时光已经远去,留下的情谊却永存在心。


4.jpg

李立功接受胡锦涛同志颁发的党校进修结业证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图书馆的灯光”


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图书馆是每个大学生最离不开的地方。对于喜爱文科的李立功来说尤为如此,在这里他培养了自学的习惯,终身受益。“回首五十多年前,在这个院子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图书馆的灯光”。

5.jpg

当年图书馆学习的场景


六层的图书馆,三层都是阅览室,进门的右边就是理科阅览室,左侧就是文科阅览室。阅览室内,一排排整齐的桌椅,一盏盏温暖的灯光,甚至是夏夜追逐光明的小虫子都见证过李立功沉醉在字里行间的身影。对于就读的专业物理,李立功刻苦努力,取得了好成绩,而对于喜爱的文科,他也没有耽误。“每当在右边的理科阅览室做完物理作业,完成任务以后,我就在左边的文科阅览室度过剩下的时间”。



6.jpg

李立功研读过的马列主义著作  


从政治理论到文艺小说,李立功都没放过。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正是求知若渴的年纪,能够呆在图书馆的阅览室里,就像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这对李立功来说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她也没讲大道理,说到这就哭了”


如果说图书馆见证了李立功的勤奋好学,那么在老师大礼堂发生的一件事则影响了他人生观的树立。李立功读书的时候恰逢三年困难时期,天灾人祸一齐爆发,很多人三饥两饱,困顿不堪。师大学生的粮票定量也由原来的30斤降到了27斤,老师下降的更多,只有24斤。这样的分配让有的老师心里不平衡。师大非常关心这些老师的情绪,在了解到老师内心的不平衡之后,当时的女书记在大礼堂召开会议。而正是女书记的这番话,让李立功终生难忘。


7.jpg


记忆里那天,天很蓝,没有一丝云彩,干巴巴的像一张蓝色的卡纸。师大的大礼堂里满满当当的坐着几百号老师和少数学生干部。女书记站在麦克风前声音颤动,“现在国家困难,没有粮食,就像我们一个家里面,煮的饭不够的时候还不都是给孩子多吃一点,大人少吃一点……”说到这,她掩面哭了起来,她的情绪感染了在场的所有处在困难时期的师生,大家都哭了。再多的政治大道理也不如女书记这温情的泪水。这么多年过去,李立功记不得她的名字,也记不清她的长相了,可是这句平凡的话语依然鲜活的留存在脑海里,在今天听起来也格外动人,掷地有声。


道路的转折早已埋下伏笔



在师大度过一段难忘的日子后,血气方刚的李立功怀揣着报效国家的宏图大志,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接受国家的分配,来到江西省的贫困的小山村——莲花县,在坊楼中学当老师。在这里李立功的工作道路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而这个转折早已在师大埋下伏笔。



8.jpg

参加莲参花坊楼中学67届学生聚会(前排左六为李立功)


到达莲花县坊楼中学的时候正值暑期学习会,这个学习会主要是集中老师学习政治。作为一个新来的老师,李立功免不了成为大家好奇的焦点,自然而然地被其他老师邀请发言。李立功凭着对政治的热爱以及在师大完成的政治启蒙教育,流利通畅地讲起来,语惊四座。校长开始对这个青年另眼相待,甚至破天荒地提出让他转行教政治的想法。从此之后,李立功便一路朝着这个方向,从政治老师到县委党校的理论教员,再到地委党校副校长,再到市委书记,再接着是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广播电视厅厅长,李立功在政治理论道路上越走越坚定。“我走上了一条党的宣传理论工作的道路。”讲到这里,李立功爽朗地笑了起来。


“干一行,爱一行”


在师大养成的良好自学习惯让李立功在每个新的工作岗位上都能够迅速进入角色,工作的得心应手。80年代中期,李立功调任吉安市委任书记,当时正值改革开放的启动时期,吉安市有一百多家国营企业急需通过改革搞活。“我也没在国企搞过,也没学过经济学理论,怎么办,自学!”面对这样紧迫的局势,李立功丝毫不松懈,一调到工作岗位上就认认真真地学习。从马克思的经济学,到西方经济学,再到企业管理的有关书籍,他一本也不敢放过。学习、考察、调研,吉安市的大街小巷、田野村庄、企业工地都布满了李立功的身影。在他的带领下,吉安市的国营企业迎着改革大潮前进,经济增长显著。


9.jpg

李立功作为访俄代表在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前的追梦照


李立功的自学之路从未停止。1993年,李立功调任江西省广播电视厅担任厅长的时候,广电传媒对他来说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完全就是个“门外汉”。但李立功并不畏难,再次从书本入手,从传播学到新闻学,了解最新理论,学习传播规律,更新知识储备。就这样,不是记者、采编等新闻行业出身的他,在新闻传媒领域,无论是审查新闻,还是策划节目;无论把握导向,还是发展传媒产业,都能得心应手,推动了九十年代江西广电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之所以可以这么快上手,完全得益于大学时期的积累。”,李立功这样说道。


10.jpg

李立功在江西卫视推介会上讲话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大学里最重要的是培养自学的习惯。我自学的本领就是在大学完成的。对于自学,李立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一本书应该要从薄读到厚,再从厚读到薄。”李立功在平时完成学习任务时一直记得这句话,而这句话也印证了李立功的整个学习之路。这个良好的自学习惯伴随了李立功一生,直到现在,他也一直与书为伴,书本成了他最熟悉的朋友。




“为老百姓谋福利,有什么好害怕的”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官不为民谋利,不如回家去种地。从政之后,李立功一直记得当年女书记在大礼堂的那番话,温情四溢,朴实无华。服务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也成了他的工作宗旨。


90年代,江西各地的有线电视网络像“一筐打散的土豆”,过于分散,节目送不下去。电信虽已铺设光缆,但租金定价过高,完全不划算。为解决这个问题,李立功决定铺光缆,联通有线电视网络。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在铺设过程中,还是被人以电信单位已铺设光缆,拥有设备,再铺设是浪费国家资源的理由举报到中央部门。在当时物资并不富裕的年代里,浪费资源是一件多么可怕的理由。


11.jpg

李立功率江西新闻采访团于西藏农家采访


面对层层的压力,甚至于省政府的约谈,李立功仍不忘初心,正色直言:“不铺怎么办呢,不铺,节目就下不去,老百姓的费用就降不下来。”为此,他亲自奔赴多地多个乡镇调查,并将调查材料汇报给了省政府,最终得到了省政府和广电部的首肯。省广电厅用了两年的时间,铺设了7000公里光缆,从市铺到县,并带动了各县仿照他的做法,从县又铺到了村。中央台的节目,省台的节目,畅通无阻地到了基层。当被问到被举报害不害怕时,李立功自豪地说:“为江西老百姓谋福利,没什么好害怕的。”


天上有了卫星,地下铺设了光缆,推动了电视频道的发展,任职期间,李立功还大大增加了江西的广播和电视的频道栏目的数量,创新了节目品牌,让频道更加专业化,广播、电视内容更加丰富。上世纪90年代,全省电视频道从13个增加到37个。广播频率从7个增加到31个,更好地满足了全省人们的需要。


12.jpg

李立功任职期间创办的节目


对学子的寄语


谈到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李立功认为,第一除了要做学问,更重要的是做人,在大学里要树立正确的三观。第二要锻炼自己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这一定会让自己受益终身。第三就是要老老实实啃书本,不要满足于一知半解,不要让碎片化、快餐化式的阅读代替做学问。

13.jpg

李立功在书房阅读


面对镜头,李立功并没有对母校过多的赞美之词,但接到采访的请求时,他第一时间答应,并表示:退休之后,他的生活基本与书为伴,纯粹而充实,但不论何时,只要母校呼唤,只要母校需要,他永远随叫随到,永远是母校的孩子。感谢李立功校友的赤子之心,也祝愿他人寿年丰,苍松不老,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