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一个晴空万里,微风不燥的初夏下午,青山湖校区的指挥塔楼里一位长者用质朴真挚的语言向采访者们讲述他宝贵的人生经历。从青涩懵懂到如今沉稳睿智,这位慈祥和蔼的老先生向我们分享了他一步一个脚印的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奋斗之魂、感恩之心以及师大人之情。他的人生之路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感悟呢?
个人简介
57级江西师范学院时期中文系校友钟世德,男,1936年10月31日生,江西上高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71年调省革委政治部写作小组、省委写作小组,1975年转入省委宣传部,1986年任省委讲师团专职副团长(副厅),1992年7月任江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导师,1997年任江西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常委,1998年当选省人大代表、省九届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2003年4月退休。
艰难困苦求学路
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代人难言的苦衷,而每一代人都留有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印记。那是一个动荡和苦难的战争年代,对于大多数农民家庭来说,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是常见的事,钟世德生活的地方是一个“鸡鸣四处听,天高皇帝远”的旮旮角落,又穷又偏僻。
「从秋天到冬天,这半年基本上以吃红薯为主,早餐不是吃煮红薯就是蒸红薯,中午红薯丝掺米做的饭,家中时常吃不到饱饭。」钟世德坦言,虽然家庭条件穷苦,但是父母在送孩子读书上学这件事上却非常有“战略目标”。尽管父母在精神上给予了高度的支持,但是由于家里实在拮据,在钟世德求学的路上,物质总是差一大截。1946年秋季,他在哥哥任教的一所“高级”小学读书,但是由于身上的疥疮加上农忙,断断续续加起来只读了两年,就稀里糊涂算是“小学毕业”了。
1948年,钟世德年仅12岁,在小学毕业后失学在家的五年时间里,钟世德主要是在家务农,虽然年纪不大,但是要干的农活却不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三包”:一是包挑水,每日都要早起挑水,而且必须把水缸挑满;二是包柴火,不仅要保证家中每日对柴火的基本需求,而且还要留有储备;三是包打猪草,每日都要保证猪吃饱。「那时我充当了半个劳动力,什么农活都要干,乃至犁田、打耙、插秧这样的高端农活也要跟着学,跟着干。体累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心累、苦闷、彷徨、焦虑,到底路在何方,难道就一辈子当个农民吗?」钟世德想起这段辛苦沉闷的岁月,感慨万千,「不管是幸运还是苦涩,都是我人生中的一种积累和锻炼,因为它使我学会了劳动,学会了吃苦,学会了为人,学会了思考人生。」童年这段辛苦沉闷的劳动经历,磨练了钟世德的意志和毅力,这为他后来的求学和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2年春节过后,钟世德挑着哥哥留下的一个小木箱和一床薄被子,伙同早已在读初中的两个原小学同学,冒着大雨步行七十多华里来到上高县城参加小升初入学考试。奈何命运弄人,考试时间已经过了。就在这时,钟世德遇到了人生的第一位恩师徐鼎新。在恩师的帮助下,钟世德凭借优异的语文成绩被破格录取。「现在看来,这是我人生转折的开始,也是我走出山沟改变命运的开始。」
▲1957年7月钟世德高中毕业照(后排右三为钟世德)
中学期间,为了实现自己的大学梦,钟世德精心准备,努力拼搏。他常常跑到学校的图书馆阅读小说、文艺杂志等各类书籍,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早上他躲到偏僻的地方背诵英语,晚上又待在教室里看书,经常晚上十一点多才回寝室。「这三年的学习可以用九个字来概括——吃不饱、臭虫咬、怕回家。」钟世德回忆道。那时国家实行统购统销,粮食非常匮乏,对于正在长身体的钟世德来说根本吃不饱,以至于时常饿着上课;加上学校的宿舍很破旧,床板都是裂缝,这为臭虫的躲藏和繁殖提供了极好的场所,钟世德经常被咬的全身皮肤瘙痒,处处红肿,甚至溃烂。除了在学校的生活艰辛,还有去学校的路途艰苦。钟世德的家离学校很远,暑假时间长,雨水少,每次往返钟世德就和老乡同学结伴沿着公路通宵步行,为了防备经常出没的豺狼,同学们每人手里都会拿一根棍子当保卫。一路上,他们唱歌、吼叫,以此来壮胆和消除疲劳。「每次回家,我的两腿都酸痛至极,两脚磨出了水泡。」中学的求学生活让钟世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背井离乡求学的艰难。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的艰辛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1957年7月底的一天,我接到江西师院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我成了山沟沟里的第一个大学生。这一天是我永生难忘的,我的大学梦终于变成了现实。」钟世德激动地向我们讲述着他的求学经历。
激情燃烧的大学生活
「刚进大学的时候,我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对一切都很新奇。」来到大学的钟世德大开眼界,学校房屋高大,老师神秘,「我最敬佩的有两位老师,一位是系主任熊化奇教授,胖胖的,头发梳理得很亮光,讲课使学生听得“耳朵流油”,很有魅力;一位是教古代汉语的余心乐老师,他就是一部活字典,两支粉笔,几页讲稿就可以侃侃而谈......」回忆起两位恩师,钟世德心情便愈发的激动,眼角微微泛着泪光,时隔多年,恩师的风范犹存于心中,难以忘怀。
1957年,党中央提出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国家经济还很困难,劳动是学生的一门主课。进入大学的钟世德,除了和大家一样积极投入到多项政治运动之外,还参加大量的劳动,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两次勤工俭学的劳动,两次修南钢铁路的劳动和两次社会实践的劳动。
▲1958年江西师院中文系部分同学合影(后排中间为钟世德)
当时每个班都有一个班名,钟世德所在的班级叫“海燕”班,无论在学习还是生产劳动、文艺演出方面,“海燕”班总是名列前茅。四年来,他们一起上课学习,一起外出劳动,男同学扛重活,女同学帮男同学洗衣服,团结互助的“海燕”班共同度过酸楚与甜蜜共存的青春时光。
钟世德读大一期间,为响应学校开展的勤工俭学活动,他作为副班长带领班上的两个同学去买鱼苗。买鱼要到永修县,当时交通远没有现在这么便利,要经过汽车、轮船、火车多次换乘。辗转到了永修后,他们买了12000尾鱼苗,可是怎么运回去却难住了这一行人。正当发愁之际,鱼苗老板提醒他们,租一个鱼篓,在里面装水和鸡蛋清,把鱼苗挑回去,路上不断地抖动,这样就可以长距离运鱼苗了。于是,在鱼苗老板的指导下,钟世德忙租了一个鱼篓,带领同学们挑着鱼篓从永修坐火车回到八一桥,一路上他们都站着,保持神经的高度紧张,片刻不敢懈怠,不断抖动鱼苗,像照顾孩子一样细细地盯着。经过一路长途跋涉,虽然过程很艰辛,但是每个人都怀着集体利益大于一切的坚定信念,努力完成班级的集体任务,最终鱼苗一条都没死。
尤其是修筑南钢铁路路基的劳动,更是令钟世德印象深刻。那时正值酷暑时节,骄阳似火,酷热难当。“海燕班”的健儿们晚上加班干。怕出汗太多造成脱水,口里咬着湿毛巾拼命干。由于天气炎热,缺少睡眠,有的同学在去工地的路上,走着走着就站着打瞌睡,有的挖土的同学挖着挖着就睡着了。为了大干快上,力争上游,他们苦干加巧干,实现严密分工,组成“一条龙”的挖土、铲土、挑土、打夯的专门突击队伍,同学们有病不退出战斗,轻伤不下火线,涌现了一批挖土能手、铲土标兵、打夯模范。这一次劳动中,不仅班上获得了荣誉,还更加凝聚了班集体的向心力,把“海燕班”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在艰辛的劳动中,班上的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在师大结下了不解的情结。如今,“海燕”班已举行了十次同学聚会,有的老伴相陪,有的儿女撑扶,有的同学甚至说,只要是“海燕”班的聚会,就是走不动,爬也要爬来。尽管岁月流逝,世事变迁,但是同窗之间纯挚的友谊永存于心。
进入省委谱写新篇章
1961年,钟世德毕业后留校任教。1968年,全国掀起上山下乡的热潮,干部下放农村学生到农村插队,他也是其中的一员。直到1971年,因为劳动好,全方面表现也很突出以及有较强的写作能力,他被上调到当时的省革委政治部写作组。1986年6月,省委任命钟世德担任省委讲师团专职副团长,开始担负起一项独当一面的新工作。
▲1986年在省委讲师团担任专职副团长
「省委是锻炼人的地方,来到这里,人的眼界就不一样了。」进入省委后,钟世德的工作变得愈加繁忙。再后来,钟世德调任到省委宣传部工作。「在省委宣传部工作的十一年间,是我最苦,最累的一段时间,也是学习提高最快的一段时间。」钟世德回忆起在宣传部工作的十一年生活,感慨颇多。于他来说,一边是繁忙的工作,一边是家庭的负担,但他仍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1973年9月省革委宣传组全体同志合影(第二排左四为钟世德)
1984年,钟世德从省委宣传部理论处副处长升任为处长,由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党工作重心实行大转移,全党思想得到了大解放,同时也带来了理论工作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宣传、理论部门的工作十分繁重。「我记得那几年,我参加了胡耀邦、胡启立、邓力群等同志主持的全国理论务虚会以及多个座谈会。当时,在北京的会议太多了,经常是刚从北京回来没几天,又要去北京,虽然很累,但是每次开会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1984年9月底,钟世德作为省委宣传部理论处长前往北京参加全国理论宣传会议,由于正值国庆35周年庆典,包括钟世德在内的与会同志被邀请上天安门观礼。威武壮观的场面充分展示了我国三十五年来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这让钟世德大受教育,终身难忘。
兔子满山跑,还是老窝好
1992年7月,钟世德接到省委的调令,回到母校江西师范大学担任党委书记。「我既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省委对我的信任。师大又是我的母校,那里有我熟悉的领导、老师、同事和环境。担忧是的我感到身上的担子很重,责任很大。」正是因为对母校深厚的情谊和喜爱,钟世德才会百感交集难以决断;也正是因为对母校深切的爱和期盼,钟世德终于鼓起勇气回到当初那个心心念念的“老窝”。
回到师大后,钟世德做了不少的调查研究,一方面感到母校发展很快,今非昔比,但另一方面也感到存在制约师大发展的不少突出问题。「概括起来是四个字:穷、低、差、流。穷是核心问题。」在任期间,钟世德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学校经济状况,如办颐学园饮食一条街、成立外语、计算机、艺术培训中心、对外招生培训、考级等分散在各单位管理的几十个临街门面收到学校集中管理,获取收入。经过不断的努力,学校的资金活络了起来,财力有所增加,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成就也更上一层楼。
▲江西师大召开文革后第一次党代会,与机关一支部代表合影(前排左四为钟世德)
1994年底,学校召开中断了十多年的学校第三次党代会。在党代会上,党委提出了建设“8421”工程以及今后三年办学的一些根本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所谓“8421”工程就是到1997年底(钟世德任期内),学校在校学生要达到8000人,专任教师400名,硕士点达到20个,争取突破一个博士点。这个“工程”抓住了当时学校发展的几个核心指标,起到了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作用。到1997年底,除最后一项指标未达到外,其余三项都大大超过了预期。
除此之外,钟世德还积极促进学校与外界的交流合作,他接待台湾知名人士熊智明先生,商谈设立奖教金、奖学金项目;与美国加州大学多明尼奇大学联合办学;访问香港中文大学取经......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很累,但很愉快;虽然很忙,但很充实。」在师大工作的这5年,虽然条件艰苦,但钟世德尽心竭力,忠于职守,工作始终充满干劲。
温情寄语校友会
▲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校友会理事会合影(后排中间为钟世德)
退休后,作为中正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昌校友会理事会一员,钟世德密切关注校友会的发展,致力于母校校友会的建设,担任南昌校友会名誉会长期间,他广泛联系校友,定期开展活动,举行联谊会,加强校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于校友会未来的发展,钟世德提出了几点珍贵的建议:校友会作为一个维系校友与校友、校友及母校的平台,要加强对校友会的宗旨的宣传;要加强校友会的平台搭建,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校友会要招揽有耐心、热心、有责任感的人员;组织校友们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只有这样,校友会才能深入持久的发展。
岁月如寄,情谊依旧
兜兜转转放不下母校情,前前后后相隔几十年,从当初的懵懵懂懂到后来的独当一面,尽管中间有很多种选择,很多种可能,但是钟世德还是选择回到了师大任职,回到了这个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是会回到师大。」正是这种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放不下的爱,指引着钟世德回到母校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大学生活是人生最难以忘怀的时光,对于钟世德来说也是如此。他告诉我们,最忘不了的还是少年时的求学经历。「还是读书的时候好,虽然劳动多,但是对人的锻炼,对人的精神面貌的塑造,对人的思想的磨练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他认为,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大学生都要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二要有知识和本领。尤其是对学中文的人来说,写作是看家本领,不仅要培养写作的兴趣,而且要多看多练,要有所思有所想,要学会表达,能力是慢慢练出来的。即使退休多年,他依然关注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并寄语在校大学生:要做一个有灵魂、有知识、有责任、敢担当的优秀学生。这不仅是钟世德学生时代真实的写照,也是他对当代学生的殷切期盼。
也许正是缘分使然,10月31日这天是母校的生日,也是钟世德的生日,还是他在师大入党六十周年的喜日。他似乎与母校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前半生在师大求学,后半生在师大工作,他对母校的情谊始终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的减弱,对于母校的发展更是充满信心。
在采访结束之际,钟世德为母校送上了自己深深的期望与祝福:咬住一流不放松,精准攻艰不畏难,强化特色做出品牌,写出新时代模范大学的新画卷!
▲金婚照
“今朝一夕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时间刻刀下的印记对谁都一样均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就如同漫漫星河中能够一眼识别的明珠,不必刻意去找,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去。
始于对知识的探求,终于对师大的情谊。祝福钟世德先生寿比南山,事事顺利,子孙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