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吟,寻梦放怀

发布者:谢慧勇发布时间:2020-04-11浏览次数:88

个人简介

76级中文系校友秦志怀,男,上世纪五十年代生人,祖籍皖南,立命于赣。资深媒体人,原中山商报总编辑。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广东省演讲与口才学会理事、中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1997年加入中国散文学会,曾任中山市新闻工作者协会秘书长,2004年获中山市十佳记者称号。已出版散文集《我的皇天后土》、《大地留下你的梦》,新闻策划专著《中山边沿乡村行》、《大爱如歌》、《中山家春秋》等,获省级以上新闻、文学奖项30多个,并创作了数百篇网络诗歌。散文《曾胡子轶事》入选“江西新时期十年文学创作”《散文卷》,散文《娄山关,那些游荡的英魂》、《伶仃洋畔,枕戈待旦的男子汉们》、《妹妹山丹红花开》、《魂牵阿里山神木》等均获“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并入选中国散文大系丛书。


2.0.jpg


大山里

一条流浪的小溪

流出了皖南

流出了江西

弯弯曲曲的生命

从高山流向大海

化作伶仃洋里

一颗小小的水滴


【导读】

这是秦志怀博客里的个人简介,三言两语,勾勒出自己的人生经历。也许生活,会止步于无奈,但人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也终将寻到自己的归途。向体味过时代的前辈发问,他将用时间力证,用阅历分享。诗人会带来力量;作家能描绘想象;记者是探寻真相;编辑需转换角度;媒体人要保持深度。这些职业态度里,也许会有年轻且向上的你想要探寻的人生答案。当这些角色合而为一,秦志怀校友身上便凝练出一种记者眼光与厚土情怀。以真诚立世,用深刻而灵动的文字与山水人物心灵相通。


01

莫问前程路 野花自芬芳

谈及初到师大,秦志怀说:“能够进入江西师大读书,于我而言,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吧!”这不仅仅是因为恰逢一个时代的转折,更是因为入学之前与众不同的工人经历。已经在水电站工作了五年,却因为政策的号召而重新成为一名学生。在开学之初还收获意外之喜,赶上图书馆尘封数年新启,带来了他写的一首描写水电工人的家的小诗作登上《江西文艺》二月刊的消息。


2.1.jpg

参加学校“井冈山野营拉练”活动前右二坐者)

忆及此,他颇为认真地说自己的诵读和写作都是在水电站工作时打下的基础。虽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看不到很多书,但“老师”却不少。将郭小川、贺敬之的诗抄下来反复诵读与品味,也对秦志怀后来的诗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郭小川的《林区三唱》:山中的老虎呀,美在背;树上的百灵呀,美在嘴;咱们林区的工人啊,美在内。再到后来秦志怀:乡村人家呀,推窗看瓜架;咱们水电工人的家呀,推窗看铁塔。在相似的内涵与情感中多了一丝精干与热忱。


2.2.jpg

风华正茂的少年摄于南昌市人民广场


《江西文艺》上发表的小诗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在秦志怀进入大学以后不断生根发芽。无论是课堂写作,或是课外书写,秦志怀始终富有激情,创作中也不乏水电工人的回忆与赞颂。发表的小诗点燃了秦志怀的写作热情,系里的学生刊物《野花》更是为秦志怀的创作提供了阵地。《野花》是完全由学生置办的油印刊物,因此真正要做好并不容易。秦志怀作为当时中文系系刊的编委,在编辑会上提出自己的想法,还鼓励同窗在文学评论中勇于写出自己真实的看法而不要被当时思想的桎梏所束缚。正因为如此,《野花》成为当时不可多得的优质刊物,在特殊的时代里尝试思想的解放和体制的突破。从工人到学生,从建设者到创作者,对写作的执着与坚持为秦志怀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使他在文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02

记者之路 一波三折

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选择,有时真的不容易,有些事不能选择,有些事不愿选择。在那个年代,沿着人生既定的轨迹行走是绝大多数人的选择。但是选择跳出既定的轨道,既有时代的熏染,也不乏个人的勇敢与决绝。大学毕业后,秦志怀被分配到江西省水利厅下属位于靖安县大山里的子弟学校教书。1984年江西改革开放,在众多招聘活动和招聘广告之中,秦志怀参加了南昌晚报招聘编辑记者的考试,经过层层筛选并最终录取。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环境,体制内的工作调动特别困难。加之水利厅需要中文方面的人才,秦志怀没能走上编辑记者的征途。


2.4.jpg

且行且吟 且访且写的生活态度

教学生活虽然辛苦,但执笔的手却没有停。写作的梦已经在心里扎根生长,就等待着冲破这困境,迎接下一个可能。1985年早春,秦志怀凭借自己发表的诸多作品,获得了去新余从事记者行业的机会。“就是好像命里就是认定了这么一个东西。考了一个记者,其他东西都不想干,就是想当记者。然后就到新余去,参与创办《新余日报》。”任职期间,他凭借作为新闻人敏锐的洞察力,看出那个时期新余发展的续航能力不足,通过调查,以报告文学形式,在《新余日报》上刊载了名为《小城淘金客》的八篇连续报道。以呼唤思想解放作为整个文章的基调,助力新余发展,引发小城人的思考。1992年,也是《小城淘金客》发表后的第二年,邓小平南巡并发表“南方谈话”,针对当时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斯,《小城淘金客》就自觉地在解放思想上与小平的《南方谈话》保持了某种默契,故获得了当年度的江西省报纸副刊作品评选一等奖。秦志怀以记者的眼光站在时代的浪潮中,以那些梦想和困境、失意和荣光作为时代的注脚,越过现象表层的困惑与残忍,走向更加纯粹的相信与坚持。


2.5.jpg

在宁夏单家集采访时与阿訇和村民合影

从一名普通记者到报社管理层人员,秦志怀笔耕不辍。在他的笔下,有凌晨在车站里席地而眠的农民工,有给中山日报写读者来信的七十三岁高龄的中山“妈咪”,还有海峡彼岸“淡水小镇”的夜市上练摊的女研究生。秦志怀时时保持着和百姓的贴近,在挥笔时总是展现给读者一种厚土情怀和普世情感。所谓厚土情怀,就是眼睛向下看,细细品读世间的温暖与真情,关注百姓,体味时代,总能以纤尘不染的目光看待喧嚣尘世并饱有厚爱。在秦志怀的文字里,字里行间总是饱含了一种厚重而温暖的思想,孜孜呼唤着真诚、淳朴和灵性的回归。正如他自己所言:“所谓皇天后土就是天地,我就是想写我心中的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人们  


2.6.jpg

         散文集及新闻策划专著 

以笔为路,从高山流向大海。自1995年到中山日报社工作后,秦志怀凭借着媒体人敏锐的嗅觉、独到的视角和超群的专业素养,专注于新闻策划,提出了诸多优质想法。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秦志怀透过繁荣的现实,关注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2007年的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也让留守儿童这一话题在中山引起了极大的关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时任《中山商报》总编辑的秦志怀亲自挂帅,前往中山在四川的挂点帮扶地区,陪灾区人民一道过年。给灾后时刻关注四川灾情的中山人民带来了独特、新颖而且温暖的报道。三十余年的记者生涯,他且行且吟,以广阔而独特的视角,在天地间寻寻觅觅,却又不止于问情山水,而是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的生命热能和亮点。作为媒体人,与“热度”与“角度”相比,秦志怀更偏爱“深度”与“温度”。


2.7.jpg

年三十在漩口一户窝棚人家采访


03

诵读人生 常读常新

如果说秦志怀是一位诗人,那么一定可以从他朴实有力的文字中体味出诗人热情而不失浪漫的温情;如果说他是一名记者,那你或许可以从他的报道中收获别致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如果说他是一位作家,那你或能在字里行间亦或是只言片语里,读到潸然泪下的生命之景和世间善良,发掘出作者倾注的一份厚爱与真情。但要说除却诗人、记者和作家外还有什么其他身份,那诵读者可以说是最让人惊喜的一个了。这似乎不只是出于兴趣和爱好的选择,也是磨砺出的修养。在秦志怀的诵读里,文字很轻,但情感很重。


2.8.jpg

参加庆祝新中国70华诞音乐诗歌分享会


秦志怀初中就加入了学校的宣传队,当时学校的宣传队大受欢迎、名声在外。后来由于企业十分重视文艺人才,便将宣传队招进企业作为普通工人。整个工地,人来自五湖四海,但都热气腾腾的,带着当时那个时代的特点。秦志怀工作做得好,诵读也没落下。在宣传队的演出中对诵读培养出了更浓厚的兴趣。即使是大学毕业以后,笔耕不辍的同时也每天坚持诵读。时至今日,诵读仍在继续,历久弥新,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与实践中焕发新的光彩。在经年累月的诵读中,秦志怀不只是满足于街头巷尾、舞台公园,更追求能够亲临其地,在历经岁月洗礼的历史遗址上,在先贤挥洒笔墨的名胜古迹中,沿着古人的足迹感受诗词中的慷慨激昂、意气风发。


2.9.jpg

古诗文阅读分享

秦志怀带着母亲在岳阳楼上旁若无人地诵读《岳阳楼记》时,或许就是他与范仲淹跨越历史长河的隔空对话。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中山有一个既热衷书写现代诗文,又酷爱诵读古典诗文,且每每登台诵读自我陶醉者——这个人就是我;如果在中山,有一个人一如大妈跳广场舞,每天早晨一边散步,一边旁若无人诵读古诗文——那个人还是我。今年10月1日,秦志怀受邀乘渡船到伶仃洋上进行诵读。伫立在深中通道跨度最大的桥底基座的施工平台上,身处文天祥笔下寄予着高风亮节的英雄气概的蔚蓝海洋之中。在秦志怀声音洪亮、慷慨激昂、收放自如的诵读声里,传扬着千百年来中华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令人回味无穷。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经典里潜藏的珍贵,值得每个人细细品鉴。 


3.1.jpg

“品味先贤家国情怀 中华古诗文鉴赏与诵读”讲座

谈及诵读的好处时,他认为诵读不仅仅在于类似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文,更重要的是诵读能够让我们把他人的作品经过自己的理解和加工后为己所用并有新的独到认识。需要的时候信手拈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文章写得好了,便知道重点在哪里,懂得谋篇布局,也能够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为此,秦志怀特别强调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一定要多诵读古诗文经典。因此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坚持开设古诗文鉴赏诵读讲座,让诵读和古诗文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此次借着班级40周年聚会的契机,秦志怀重回母院,给文学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比起讲授更像是交流心得的讲座。在秦志怀饱含情感的诵读声中,同学们对于古诗文有了另一独特角度的理解。多年行走于历久弥新的古诗文间,秦志怀怀揣着对诗词的热忱,凭借着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出色的诵读技巧,自觉担负起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04

寄语母校 青春焕发

时光如梭,岁月如流。三毛说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

回忆起自己的大学时光,秦志怀坦言自己并不是班里最优秀的,但却是一直心怀梦想的,还笑称自己为追梦人,鼓励师大学子也要有自己的梦想。他是忠于自己理想的人,一路走来,秦志怀的生活道路有起有伏,纵然坎坷艰辛,但他从未在意。因为当心中的梦成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时,所有的困难与失意都将成为前行路上的装点。


3.2.jpg

同学40周年团聚座谈会诵读《将进酒》

谈及重返母校的感受时,秦志怀将时光比作“黑匣子”,再次打开时,太阳没有变,月亮没有变,同学们笑容没有变,苍颜白发的表象下仍是一颗与校园一样年轻的心。短暂而难忘的同学聚会结束以后,秦志怀从白鹿会馆出发,沿着健康小道漫步享受师大美景,忽见小道旁的石头上写着“长虹卧波”,便想起《阿房宫赋》;再向前行又有“再别康桥”,巧妙契合了这次同学聚会。忽觉每次回母校都觉得很新鲜,很亲切。就像这一次,甚至是每一次的同学聚会,昔日同窗之间的感情历久弥新,一如诗文,常读常新。


3.3.jpg

同学聚会上与同学相谈甚欢(右一)

八十岁对于一个人来说几乎就是一生,而一所学校的八十岁或许是许多人的一生。当回忆起曾经的大学时光,对师大的祝福中也透着自己对母校的喜爱与赞美。“师大即将迎来八十华诞,我在师大看到的却是她的年轻,她的活力,她的青春勃发,我愿师大永远年轻,永远充满活力。包括我们的思想,包括我们孩子们的,教授们的,老师们的精神状态,永远年轻。”秦志怀一直热爱生命和生活,文如其人,有人用接地气、题材广、有格调来形容他的作品。眼睛向下收尽世间万象,执笔怀志书写后土乐章。祝秦志怀校友追梦之路顺利,永远保持年轻的心。